講者及主持人簡介
講者
^按英文姓氏字母排序

墨爾本藝穗節文化平等顧問(澳洲)
嘉露蓮.鮑迪以身為身障酷兒女性而自豪;她亦是一位在藝文界備受推崇的領袖,並因對共融藝術實踐及的舞蹈倡議的貢獻而享譽國際。擁有逾十五年經驗的嘉露蓮,憑藉她的藝術願景及對無障礙及多元性的滿腔熱忱,開創了一片匠心之域。
她的職涯亮點包括曾經出任維多利亞藝術無障礙(Arts Access Victoria)行政總裁,為機構拓展視野並將影響力深耕遠播。嘉露蓮的藝術實踐同樣傑出,其中包括與英國殘障人管弦樂團(British Paraorchestra)合作的獲獎作品《何以為然》(The Nature of Why) 以及《戀上芙烈達》(Falling in Love with Frida)。她的作品曾於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ringe Festival)等國際知名場地和藝術節展出,並與坎多克舞蹈團(Candoco Dance Company)和瑞典的斯堪尼舞蹈劇場(Skåne Dansteater) 等著名團隊合作。
除了藝術創作外,嘉露蓮也是一位備受推崇的顧問,包括參與澳洲國家文化政策的發展,並推動國際藝術項目。她對共融的堅持更體現於目前擔任的董事會職務上,包括創意澳洲(Creative Australia)、墨爾本藝術中心(Arts Centre Melbourne)、澳洲劇場網絡(Theatre Network Australia)和劇場工坊 (Theatre Works),持續孕育未來的藝術格局。

泛星娛樂行政總裁(南韓)
車海利是泛星娛樂的行政總裁,曾任YTN新聞主播,並因參與SBS節目《女子踢館隊》而廣為人知。擁有逾十年主播及記者經驗,她在主持殘奧會相關活動時,深刻體會到殘疾運動員在商業贊助資源不足而遇到的挑戰,因而受啟發,並於2020年創立泛星娛樂。
泛星娛樂從最初僅有十名運動員及藝人的公司,躍進為韓國最大規模及唯一專注於培養殘疾藝人的娛樂公司,現時公司旗下藝人超過四十位。在車氏的帶領下,泛星娛樂打造了全球首個K-Pop聾人偶像團體Big Ocean。自出道以來,他們吸引了逾160萬粉絲,並被Billboard評選為當月新人(Rookie of the Month)。

編舞家及舞者(蘇格蘭)
殘疾領袖兼跨界編舞家克萊兒・康寧漢,現居蘇格蘭格拉斯哥,曾擔任德國杜塞爾多夫舞劇院與倫敦當代舞蹈劇院駐院藝術家。她的創作靈感基於拐杖的多重運用,摒棄傳統舞蹈技巧以探索自身,深究殘疾人士的經歷,並涉及知識、價值、聯繫與相互依存的社會定義。2021年,康寧漢獲德國舞蹈大獎頒發傑出舞蹈藝術發展獎;2023年10月獲聘擔任柏林大學校際舞蹈學院(HZT)愛恩斯坦教授一職,教授編舞、舞蹈與殘疾藝術。2024年11月,她的最新作品《夬兒行》舉行世界首演。

北京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及星空藝術節創辦人(內地)
葛慧超,北京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及星空藝術節創辦人,是位經驗豐富的表演藝術策劃人與製作人。長期致力於推動共融藝術、當代舞蹈與身體研究。曾榮獲 IVLP 國際訪問者領導力專案學友及 2023 學友獎中國區殊榮,並為 PFP 學友及 2023 屆銀杏夥伴。
葛氏擁有豐富的製作與國際合作經驗。代表作品包括舞蹈作品《塗圖》、《意外》、《色線》、《盛會》(廈門版/北京版)、中瑞舞蹈劇場《我再次呼吸》、中德舞蹈《跨時代舞池》,以及藝術影像《門》和藝術電影《觸動/情動》等。這些作品曾受邀參與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韓國等國際藝術節。
葛氏積極發起多個藝術節專案,包括 Touch 接觸即興藝術節(由2017至今)、星空藝術節(中國首個共融藝術節)(由2019至今)、中英無障礙藝術論壇(2019-2023),並擔任第三屆躍動她影在西岸當代舞蹈節策展人。她與十多個國家的舞蹈及共融藝術團體建立了深厚合作關係,包括法國編舞家傑羅姆.貝爾、CCN2-法國格雷諾布爾國家編舞中心、英國蘇格蘭芭蕾舞團、德國提克瓦劇團、德國里米尼記錄劇團、德國她她波普劇團、新加坡舞人舞團、以色列維帝戈平衡之力、瑞士荷拉劇團、澳大利亞背靠背劇團、無休止舞團以及荷蘭Introdans等。葛慧超致力於推動文化與藝術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建立豐富的身體場域,並鼓勵廣泛的公眾參與。

Big Ocean(南韓)
Big Ocean是一隊由三位聽障藝人——朴炫珍、李澯淵及金志碩組成的K-Pop偶像團體。儘管身患殘疾,無阻他們追尋音樂夢,並於2024年4月正式出道。出道以來,他們已先後在韓國各大音樂節目中演出,包括SBS《人氣歌謠》、MBC 《Show! Music Core》 和KBS 《音樂銀行》。作為全球首隊K-Pop殘疾偶像團體,他們獲得國際媒體如BBC 和 ABC的廣泛關注,並被Billboard評選為當月新人(Rookie of the Month)。
Big Ocean 在短短五個月內便在美國及歐洲等地吸引了大批粉絲,逾160萬名粉絲遍佈於Instagram、TikTok 和 YouTube 。他們經過嚴格訓練,透過佩戴腕錶感受節奏震動和使用閃光屏幕作為節拍器,學會歌唱及舞蹈技巧。此外,他們更利用人工智能語音轉換工具克服音準限制,成為將科技與音樂結合的創新先驅。
他們的表演融合了韓國手語 (KSL)、美國手語 (ASL) 和 國際手語 (ISL),展現多元文化與包容性。他們的首支歌曲是翻唱 H.O.T 的 《GLOW》,隨後推出兩首原創單曲 《BLOW》 和 《SLOW》。其中《SLOW》 是為2024年巴黎殘奧會而製作,並在巴西 iTunes 音樂排行榜上獲得第四名的佳績。他們的首張迷你專輯 《Follow》 已於11月正式發行。

全民藝團劇團經理(南韓)
自2005年起,吳世亨活躍於表演節目策劃及藝術家培育工作,先後於京畿文化基金會和亞洲文化中心任職。他於2017加入韓國殘疾藝術文化中心,積極推動多元文化與藝術項目。在2023年10月,他參與全民藝團 (Modu Art Theatre) 劇場的設計與開幕的創立工作,現時負責其營運管理及節目策劃。
全民藝團為殘疾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協作及互動的平台,讓他們能夠參與各類藝術活動。劇場致力推廣藝術的多元與共融,並積極鼓勵市民參與。作為一個文化藝術場所,劇場專注於提升殘疾人士的無障礙體驗,同時履行其在藝術領域的社會使命。

非凡藝術國家總監(柬埔寨)
索尼.安是非凡藝術國家總監。非凡藝術是一家在在柬埔寨註冊的英國非政府組織;同時她也是柬埔寨文化與美術部的顧問。索尼熱衷於推動殘疾共融,主理一項透過支援幫助殘疾人士的計劃,當中涵蓋共融教育、社區外展和社會企業,致力於為殘疾人士創造一個共融、受尊重且無歧視的環境。
除了在非凡藝術的工作外,索尼也積極參與社區發展。她就任柬埔寨發展與宣傳協會創意產業的首副主席,並兼任柬埔寨協作委員會的執行委員會成員。
憑藉卓越領導力,索尼曾獲選為2024年耶魯世界研究員和2023年奧巴馬基金會亞太領袖。她亦參加了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倫敦大學城市學院的「創意經濟」培訓,以及2017年美國國務院國際領導者短訪計劃。作為一名殘疾女性,索尼的親身經歷激發了她促進社會共融的決心,為柬埔寨以至其他地方的殘疾社群服務。

高高多元娛樂株式會社社長(日本)
大倉伸三,Coco多元娛樂株式會社的社長。該公司為日本唯一一所旨在培養殘疾人士和罕見疾病患者人才的綜合娛樂經紀公司。
大倉伸三於23歲時進入娛樂事業,在藝能經紀公司擔任經理人和製作人,累積了豐富的業界經驗。及後他轉投美容行業,創辦了一所專為殘疾人士而設的美甲學校,並致力於特殊學校推廣美容教育,培訓出「超越挑戰美甲師」。
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他的機構獲得大會認證,「超越挑戰美甲師」在運動員村提供服務。2021年,高高多元娛樂株式會社被東京都政府認證為「社會企業」,藉著娛樂和美容事業改善殘疾人士及罕見疾病患者的生活。
現時大倉伸三專注於培養不同能力人士的演藝人才,包括歌手和YouTuber;更出版免費雜誌《高高生活》,專門報導殘疾人士和罕見疾病患者的故事。雜誌內容主要由殘疾人士撰寫,以第一身分享觀點,讓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

藝常及我的共融城市創辧人(馬來西亞)
亞曼尼.沙赫林於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創辦了社企NakSeni,專門銷售由殘疾人士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商品,始於她患有自閉症的藝術家妹妹依扎蒂·沙赫林。亞曼尼同時也是我們與我藝術組合(WE&I Art Collective)殘疾藝術家的項目顧問,並自2016年起統籌他們的年度藝術節。
擁有逾十年在商界及表演藝術界經驗的亞曼尼,曾於馬來西亞一家專營本地品牌的網店工作。她深信藝術能跨越障礙,並受正向故事及人物所啟發。
NakSeni旨於透過藝術商品銷售幫助殘疾藝術家。其名稱來自馬來語“Anak Seni”(藝術之子),而“Nak”則象徵日常生活中對藝術的「需要」或「渴望」。
NakSeni高度讚揚這些藝術家的天賦及創造力,不論老幼。讓他們的藝術獲得肯定,並建立一個帶來正向影響的社群。
除了透過網店和快閃活動銷售藝術商品外,NakSeni亦為殘疾藝術家舉辦展覽、即興藝術及其他創意活動。其最新項目共融城市(IncluCity.my)提倡建立一個更無障礙且共融的社會。

BiG-i國際障害者交流中心副館長及藝術總監(日本)
鈴木京子在過去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動殘疾人士的文化藝術活動。她是舞台製作公司的創辦人,同時亦是 BiG-i國際障害者交流中心副館長及藝術總監。此外,她亦在多個委員會中擔任要職,包括厚生勞動省「促進殘疾人士文化藝術活動特別委員會」委員、文部科學省文化審議會委員以及大阪府「殘疾人士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透過這些參與決策的角色,她致力創造一個更共融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及展現才能。
鈴木氏涵蓋的藝術範疇廣泛,包括有殘疾人士參與的表演藝術製作、藝術展覽及工作坊。BiG-i旨於推廣殘疾人士的文化與藝術活動、培育支援人力資源以、以及創作革新項目作範本,讓日本以至世界各地的殘疾人士既可欣賞藝術,亦能參與其中。
近年,鈴木氏與來自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及美國的國際夥伴合作,推出多個關於社會共融的作品。部分包括:《突破之旅舞蹈營》(Breakthrough Journey Dance Camp)及《舞蹈巡演》(Dance Caravan)(2023 - 2024)、《突破之旅舞蹈劇場》(DANCE DRAMA Breakthrough Journey)(2021–2022)、《HONK!》(2020),以及《邊緣元素/逆境人生》(Undesirable Elements/Difficult Lives)(2019)。

ART:DIS行政總監(新加坡)
陳安琪是ART:DIS的行政總監。ART:DIS成立於1993年,是一家的非牟利機構,致力為殘疾藝術家提供藝術教育課程及專業培訓。作為新加坡推動藝術與殘疾領域的先導機構,ART:DIS 營運三個中心,並與政府部門、社區夥伴及藝術機構緊密合作,以促進文化領域的共融,並提升聽障(D/deaf)、殘疾及神經多樣性藝術家的參與性。
陳安琪擁有藝術及藝術史學士學位,並曾在國家藝術理事會從事政策和節目規劃工作長達十年。

心光盲人院暨學校院長(香港)
郁德芬博士在社福界擁有逾三十年經驗。由前線社工到晉身多間機構管理層,她積極爭取改善社福及公共政策,一直以來都是香港社福界的中流砥柱,貢獻良多,曾獲頒十大傑出青年、香港社會企業家榮譽大獎,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
郁博士堅持社會服務需與時並進,有感單一力量不夠,必須找來同行者給予助力,於是在2009年成立香港社會企業總會,透過跨界別合作推動社會企業發展,凝聚各界力量共建社會資本。
郁博士更致力發展SEE社企認證制度,宣揚香港社企的業務及提升水平,為本港社會企業開拓有利的發展和經營環境,促進社會和經濟整體發展。她亦積極為弱勢社群及青年創造就業機會,現時擔任心光盲人院暨學校院長,並於2016年成立「有作為」社企,為視障青年提供就業支援服務,協助他們發揮所長並提升競爭力,同時促進社會共融。2020年,心光盲人院暨學校成立心光音樂學院,全面發展視障學童的基礎音樂教育,以至培訓視障音樂專才,致力推動視障人士的音樂發展。

無限亮項目總監(香港)
錢佑是一名製作人及演員。他為不同藝術節、舞蹈團、劇團製作了多部作品。 2016年,他加入了香港大館–一個集歷史文物、當代藝術展覽、表演藝術,以及休閒娛樂項目於一體的新藝術中心。 在大館期間,他為本地和國際藝術家策劃了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大館馬戲季和亞洲舞蹈影像平台《舞蹈風景》。 2022年11月,他加入了「無限亮」,一個由香港藝術節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聯合主辦,致力透過藝術活動,創造無障礙的環境,促進社會的包容與共融性,以擴展他對以表演藝術來探索及推動社會共融的願景和使命。
主持人
^按英文姓氏字母排序

聖雅各福群會副總幹事(香港)
張達昌先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社會科學(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其後他繼續進修,獲得中國神學研究院基督教研究文憑。
張氏於 1996 年加入聖雅各福群會,擔任個案社工及駐校社工。多年來,他曾負責督導青年服務、駐校社工服務、企業拓展(協作)、家庭輔導服務、復康服務及教育服務。他於 2013 年就任助理總幹事,並於 2018 年 10 月擢升為副總幹事。
除了積極投身社會福利工作外,張氏亦擔任多項公職,包括社會福利署攜手扶弱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促進殘疾人士就業諮詢委員會委員,以及多間本地幼稚園及小學的校監。

資深藝術行政人員(香港)
何嘉坤博士是本地以至國際藝術界的領軍人物。在香港大學畢業後,她負笈英國修讀藝術行政課程,之後在新加坡的表演藝術界擔任過多項要職。
在新加坡工作十多年後,何博士回歸她的家鄉 — 香港,並於2006年至2022年出任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期間,何博士為藝術節擴闊節目範疇和規模,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共同舉辦年度系列「無限亮」計劃,以促進藝術共融。
何博士在表演藝術領域曾擔任的領導角色包括:監督新加坡政府擁有的場館,以及管理新加坡交響樂團和維多利亞音樂廳。她也曾經負責藝術政策和基礎設施發展方面的工作,並在多個藝術組織的董事會任職。
此外,何博士曾任國際表演藝術協會董事會主席,是首位擔任該職位的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她曾任香港國際文學節董事會成員及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主席。何博士亦曾出任韓國統營音樂廳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也是亞太管弦樂團聯盟及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學院國際學院的成員。
何博士於2020年被香港美國商會選為藝術大師;2022年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協會香港分會會員;2021年亦憑着對香港藝術界多年傑出貢獻而獲香港政府頒發榮譽勳章。她於2019年獲澳洲格里菲斯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並於2022年獲香港浸會大學頒發榮譽院士。何博士一直是演藝學院的堅實支持者,為表演藝術教育、藝術和文化發展等提供寶貴意見,並透過各種活動為演藝學院學生提供演出機會。

康復國際亞太區副主席、UDA Consultants Ltd 創辦人及董事總經理(香港)
關博士是一位建築師及通用設計與無障礙顧問,在國際建築界擁有48年經驗,其中35年專注於無障礙環境、交通及共融旅遊項目。他於2005年在香港創辦通用設計及無障礙顧問有限公司 (UDA Consultants Ltd),並擔任董事總經理。
他曾任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顧問,參與設計「促進殘疾人士無障礙環境」培訓課程及旅遊項目,現任康復國際亞太區副主席,並曾擔任該組織國際技術及無障礙委員會全球主席逾十年。
關博士曾是港府康復諮詢委員會成員,並擔任無障礙小組委員會主席及無障礙建築環境專責小組召集人。自1999年起,他兼任國際建築師協會「全人建築」工作小組總監、亞洲建築師協會社會責任委員會創會主席及亞洲建築師協會應急建築師網絡的創會總監。
關博士榮獲多項殊榮,包括康復國際1922-2022百年慶典國際社會重大貢獻獎、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嘉許獎(2000),以及獲港府頒發榮譽勳章(2001)。他亦出版多本著作,並在34個國家舉辦無障礙相關講座。

香港展能藝術會藝術顧問(香港)
李瑩教授是表演藝術管理的教育先驅,也是香港社區藝術的倡導者。她於演藝學院任教近三十載,一直領導舞台管理課程至2014年。她憑藉獨到視野,把藝術和娛樂管理納入課程中,隨著香港迪士尼樂園和西九文化區開幕,將課程擴展以配合業界不斷增長的需求。她其中一項最為人熟知的成就是其首個商場娛樂(Shoppertainment)項目,於2003年創下健力士世界紀錄,將課程推展至另一高峰。
李教授在教育界的影響力遍及香港以外地區。她自二零零六年起擔任北京中央戲劇學院的客座教授。2023年,演藝學院邀請她任教國家藝術基金贊助的「大灣區創意藝術管理及領導人才培訓」課程,啟發區內的年青藝術行政人員。至今,許多她曾任教的學生在業界擔任教育家、製作人和劇場經理等要職,遍佈世界各地。2023年,演藝學院邀請她任教國家藝術基金贊助的「大灣區創意藝術管理及領導人才培訓」課程,啟發區內的年青藝術行政人員。
以藝術服務社區一直是李教授教學的核心理念。多年來,她在多個公職中實踐此信念,包括擔任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主席(2004-2008)、演藝學院校董會成員(2003-2009)、公民教育委員會成員(2013-2019)、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諮詢會成員(2015-2023)、四擊頭敲擊樂團創會主席、Theatre Noir Foundation創會主席以及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董事局成員等。
憑藉豐富的教育與藝術文化經驗,李教授於2016年加入香港展能藝術會,擔任藝術顧問,專注推動藝術通達的設計、執行及倡導工作。近年,她致力於「金齡藝術提升計劃」及「藝術通達與科技」等研究,持續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
此外,她仍積極參與教學,擔任演藝學院客座講師、兼職導師及項目顧問,在社區藝術與藝術通達方面指導學生,分享其資源和經驗,鼓勵他們以才華推動共融社會。

香港演藝學院首席主任 (通識教育及研究)(香港)
吳達明博士是一位跨學科學者,專長於法律理論、法律文化及殘疾研究。他擁有法律學士、政治與行政哲學碩士及法學哲學博士學位,並曾榮獲香港中文大學青年學者論文獎。他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工作逾 22 年,為本地兼讀法律教育作出重要貢獻。他亦領導多個著名課程,包括倫敦大學法律學學士課程及清華大學法律碩士(香港班)。
吳博士致力推動殘疾平等與共融,並積極參與落實《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他與國際學者、專家及公民社會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經常受邀就多樣性與共融議題發表演講。2014 至 2016 年間,他擔任哈佛法學院殘疾項目的導師,在中國為專業人士及殘障人組織提供培訓。他亦在香港大學創辦了「受障者權利和平等工作坊」,這個於 2015、2016 和 2018 年舉辦的學堂,匯集了包括《公約》起草人在內的國際專家,以及來自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學術界與民間社會參與者。
吳博士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研究,發表大量文章,並推動知識交流。他現為香港大學比較與公法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24-2025)、香港大學融合與特殊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由2020年起至今),並參與創辧英國《國際殘障與社會正義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and Social Justice)。
2018年,吳博士獲倫敦大學資助,開展項目協助盲人及殘障學生進修法律。2019至2022年,他參與香港大學資助的計劃,致力於提升提升盲人學生的學習體驗及大學的殘障共融。此外,他亦積極投入社會服務,曾共同創辦國際中學並服務其校董會超過七年。他是香港復康會復康委員會及香港弱智人士家長聯會諮詢委員會成員,並擔任共融藝團Artscompana的董事。